泰金999記者北京1月4日電/據人民日報報道,“米粒雖小,尤見禮義廉恥”“節約事微,可助興國安邦”。走進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餐廳,墻上貼著的一副對聯立刻映入眼簾。
小小對聯,折射出社會文明新風尚。2020年8月,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。他強調,要加強立法,強化監管,採取有效措施,建立長效機制,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。
2020年12月22日,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,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會議審議。這意味著,反食品浪費將從道德約束上升至法律層面。
建章立制,遏制餐飲浪費
“師傅,18層樓送3份飯,謝謝!”中午飯點,小鐘在公司的點餐群裡發了一條信息。不一會兒,食堂師傅就推著餐車,送來了熱騰騰的飯菜。
小鐘告訴記者,疫情發生以來,為避免員工在食堂集中就餐,公司採用直接送餐到各部門的方式。起初,食堂根據各部門人數,每天按照固定數量送餐。但固定送餐量總是多於實際需求,每天都有不少飯菜被白白浪費。
“厲行節約,反對浪費”的倡議發出後,食堂頒布新規,要求各部門每天提前告知實際用餐人數,按照實際需求送餐。
送餐方式及時調整,菜量選擇上也有了更多自主權。“以前,午飯的‘標配’通常是一盒菜配一份米飯,很多同事吃不完。”小鐘說,“現在,食堂送來的飯菜既有大份也有小份,可以根據自己的飯量‘私人訂制’。我發現,廚餘垃圾的數量明顯減少了!”
餐飲企業推出“小份菜”“半份菜”;服務員適時提醒顧客適量點餐、理性消費;消費者量力而行、主動打包……近段時間,餐飲浪費現象得到明顯遏制。在全社會範圍內,浪費可恥、節約為榮的氛圍日趨濃厚,“節約糧食,文明用餐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制止“舌尖上的浪費”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。
不過,僅靠社會倡議和道德約束,就能完全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嗎?
2020年9月,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珍惜糧食、反對浪費專題調研。調研報告指出,制止餐飲浪費工作雖已取得階段性成效,但糧食浪費問題在不同領域、不同環節仍不同程度存在。
前段時間,江蘇無錫的朱先生赴約參加生意夥伴的宴請。12個人的餐桌上,有10道涼菜、15道主菜,每個人還有一碗湯面,最後又上了一大份水果拼盤。
“菜上得多,浪費得也多!吃了一半後,大家幾乎就沒怎麼再動筷子。”朱先生由於工作原因,常常參加各種商務聚餐、工作宴請。他認為,在這種場合,點菜量往往遠超人們實際飯量。朱先生告訴記者,很多菜品都是撐場面的擺設,飯後大家礙於面子也不會將剩菜打包。講排場、比闊氣、愛面子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依然不小。
“不科學的消費心理和方式、精細化管理程度不夠、缺乏節儉意識是造成餐飲浪費的主要原因。”調研報告指出,當前全社會節約意識仍較為薄弱,制止浪費相關約束機制還不健全。
針對食品浪費中的突出問題,亟待建立長效機制,發揮法律引領和規範作用。這次,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廣泛徵求意見、反覆研究修改的基礎上起草反食品浪費法草案,就是要從法律層面遏制餐飲浪費行為。
【 第1頁 第2頁 】